安徽,简称“ 皖”,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。省会 合肥。位于中国华东,安徽界于东经114°54′-119°37′,北纬29°41′-34°38′之间,东连 江苏、 浙江,西接 河南、 湖北, 南邻 江西,北靠 山东,安徽省总面积14.01万平方千米。
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,濒江近海,有八百里的沿江城市群和 皖江经济带,内拥 长江水道,外承沿海地区经济辐射。地势由平原、丘陵、山地构成;地跨 淮河、 长江、 钱塘江三大水系。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。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,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。
安徽省是 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,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,经济、文化和 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。 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,由 徽州文化、 淮河文化、 皖江文化、 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。 截至2019年8月,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,8个县级市,53个县,44个市辖区。
截至2018年末,安徽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6.8亿元,第一产业增加值2638亿元;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2.1亿元;第三产业增加值13526.7亿元,常住人口6323.6万人,户籍人口7059.15万人。
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:上半年,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5元,同比增长9.4%,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.4个百分点。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3位,中部第1位。收入绝对量居全国第14位,中部第3位 。
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,省名取当时安庆、徽州两府首字合成,因境内有皖山、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。
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(扬越、百濮)和诸侯国。 安徽十六市风貌合集 (16张)
西周出现了吴国、六国、舒国4个诸侯国。
东周出现了越国、楚国、吴国、萧国、桐国5个诸侯国。
春秋期间(前770年-476年),分属宋国、楚国、蔡国、徐国。
秦代实行郡县制,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、九江郡,以北分属泗水郡、砀郡、陈郡。
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,增置鄣郡、衡山郡、庐江郡,并为九江、西楚、衡山等诸侯国分领。
西汉,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、庐江国、衡山国、六安国、荆国、淮阳国、梁国。
东汉,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,以北属徐州、豫州。
三国鼎立期间,分属孙吴、曹魏二国。
东晋时期,淮北地区分属“五胡十六国”中的刘汉、后赵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秦、后燕等国,常守旧制,仍为徐、豫(含东豫)2个州分领。
南北朝时期,宋、齐、梁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,领有江南地区,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。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,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、北周。南朝后期,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、东魏、北齐、北周。
隋统一中国后,境内分置庐江、谯郡、汝阴、淮南、钟离、戈阳、同安、宣城、新安、历阳。
唐分中国为十道,安徽分属河南道、淮南道、江南东道。
五代十国时期,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南方(含江淮、江南地区)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。
北宋政和元年(1111年),分属江南东路、京西北路、京东西路、淮南西路、淮南东路5个路。宋室南渡,宋金对峙,金人据有淮北,南宋据有淮南、江南。
元朝设置“行中书省”(简称行省),全国分为十一个行省。安徽地属河南、江浙两行省。
明朝,安徽属南京管辖,分为安庆、徽州、宁国、池州、太平、庐州、凤阳七府,以及滁、和、泗、广德四州。洪武二年,朱元璋曾在凤阳建中都城。现凤阳县尚有中都城遗址、明皇陵及明太祖御制皇陵碑。
清初灭南明,废南京,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。康熙六年(1667年),分江南省为江苏(含上海)、安徽二省,清朝安徽建省时共辖徽州、宁国、池州、太平、安庆、庐州、凤阳、颖州八府和广德、滁、和、泗、六安五个直隶州以及五十五县。省界、县名基本定型。
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、郡(州)、县三级管理体制,改清代的府为郡。
民国初期,安徽省分为芜湖、安庆、淮泗三道。芜湖道包括太平、徽州、宁国、池州四府及广德州;安庆道包括安庆、庐州二府及六安、和二州;淮泗道包括凤阳、颍州二府及泗、滁二州。后废道,改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省设省长(省主席),县设县长。省会先在安庆,抗日战争爆发后,省会临时迁往立煌(今金寨)县;抗战胜利后,省会迁至合肥。
民国三年(1914年),砀山、萧县属江苏省 徐海道;长江以北属 淮泗道、 安庆道,江南属 芜湖道。
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,实行首县制;10月10日,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(专区)制。
抗日战争期间,省境建政根据地分属皖中(江)、淮北、淮南。
日伪、汪伪政权时期,今省境分属淮海省、安徽省。
解放初,安徽分为皖北、皖南二行署,皖北行署驻合肥市,皖南行署驻芜湖市。一九五二年合并皖南、皖北行署,恢复安徽省,省会设于合肥市。
1949年4月15日,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解放。1949年4月20日,安徽全部解放,设皖北、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。
1952年8月7日,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,并将省会设在合肥。
1955年4月14日,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,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,作为交换,江苏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安徽。
1966年1月,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中断。1968年,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。
1983年,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,设立合肥、蚌埠、安庆、淮南、芜湖、马鞍山、淮北、铜陵8个地级市。
1987-2000年,增设黄山、滁州、阜阳、宿州、六安、巢湖、亳州市、池州、宣城9个地级市。
2011年8月,撤销地级巢湖市。设立县级巢湖市,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、芜湖、马鞍山三市管辖。 安徽城市风貌 (17张)
2015年10月12日、12月3日,国务院分两次批复同意安徽省铜陵、安庆、六安、淮南四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。
2018年8月10日,撤销潜山县,设立县级潜山市。潜山市由安徽省直辖,安庆市代管。
主词条:安徽省行政区划
截至2018年12月31日,安徽省共有16个省辖市(地级市),8个县级市,53个县,44个市辖区,249个街道办事处,1239个乡镇【其中968个镇,271个乡(7个回族乡,1个回族满族乡,1个畲族乡)】。 省政府驻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。
行政区 | 车牌 | 下辖行政区 |
---|---|---|
合肥 | 皖A | 瑶海区、 庐阳区、 蜀山区、 包河区、 肥东县、 肥西县、 长丰县、 庐江县、 巢湖市 |
芜湖 | 皖B | 镜湖区、 弋江区、 鸠江区、 三山区、 无为县、 芜湖县、 繁昌县、 南陵县 |
蚌埠 | 皖C | 龙子湖区、 蚌山区、 禹会区、 淮上区、 五河县、 固镇县、 怀远县 |
淮南 | 皖D | 大通区、田家庵区、谢家集区、八公山区、潘集区、凤台县、寿县 |
马鞍山 | 皖E | 花山区、 雨山区、 博望区、 含山县、 和县、 当涂县 |
淮北 | 皖F | 相山区、杜集区、烈山区、濉溪县 |
铜陵 | 皖G | 铜官区、郊区、义安区、枞阳县 |
安庆 | 皖H | 迎江区、 大观区、 宜秀区、 桐城市、 潜山市、 怀宁县、 太湖县、 宿松县、 望江县、 岳西县 |
黄山 | 皖J | 屯溪区、 黄山区、 徽州区、 歙县、 休宁县、 黟县、 祁门县 |
阜阳 | 皖K | 颍州区、颍泉区、颍东区、颍上县、界首市、临泉县、阜南县、太和县 |
宿州 | 皖L | 埇桥区、萧县、砀山县、灵璧县、泗县 |
滁州 | 皖M | 琅琊区、南谯区、天长市、明光市、全椒县、来安县、凤阳县、定远县 |
六安 | 皖N | 金安区、裕安区、叶集区、霍邱县、霍山县、金寨县、舒城县 |
宣城 | 皖P | 宣州区、 郎溪县、 广德市、 宁国市、 泾县、 绩溪县、 旌德县 |
池州 | 皖R | 贵池区、 青阳县、 石台县、 东至县 |
亳州 | 皖S | 谯城区、 蒙城县、 涡阳县、 利辛县 |
安徽地处中国 华东地区,经济上属于中国 东部经济区。地理位置东经114°54′-119°37′,北纬29°41′-34°38′。地处长江、淮河中下游, 长江三角洲腹地,居中靠东、沿江通海,东连 江苏、 浙江,西接 湖北、 河南,南邻 江西,北靠 山东,东西宽450千米,南北长570千米。辖境面积14.01万平方千米,土地面积13.94万平方千米,占全国的1.45%,居第22位。
安徽省平原、台地( 岗地)、 丘陵、山地等类型齐全,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、江淮台地丘陵区、皖西丘陵山地区、 沿江平原区、 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,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.48%、17.56%、9.99%、24.91%和16.70%。安徽有 天目-白际、 黄山和 九华山,三大山脉之间为 新安江、 水阳江、 青弋江谷地,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,分别由中山、低山、丘陵、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。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,其中最高峰为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。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,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。
黄山(1864米) | 九华山(1342米) | 天柱山(1488.4米) | 白马尖(1774米) | 琅琊山(317米) |
齐云山(585米) | 万佛山(1539米) | 皇藏峪(389米) | 八公山(241.2米) | 相山(342.8米) |
安徽省在气候上属 暖温带与 亚热带的过渡地区。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,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。其主要特点是:季风明显,四季分明,春暖多变,夏雨集中,秋高气爽,冬季寒冷。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,随季风的递转,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,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。 安徽滨湖新区 (8张)
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,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。全年无霜期200-250天,10℃活动 积温在4600-5300℃左右。年平均气温为14-17℃,1月平均气温零下1-4℃,7月平均气温28-29℃。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-1670毫米,有南多北少,山区多、平原丘陵少的特点,夏季降水丰沛,占年降水量的40%~60%。
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,河流除